第(2/3)页 “你也住在清江一号?”舒蕾顺口问道。 何维德眉毛一展,原来她住在清江一号,这可是一个重要信息。 他在清江一号的确买了一套房子,也装修好了,只是偶尔在那里住一次两次而已。 “嗯。” “几栋?” “九栋。” “我也是九栋,怎么从来没有遇见你?” “你早出晚归,我晚归早出,你我相遇的概率,和地球撞火星有什么区别吗?”何维德笑道。 舒蕾觉得他说话很有幽默感,不由开心一笑答道:“那也是。大家都忙工作去了,家倒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酒店。” “现代人,都越来越喜欢和迷恋家外的生活,在家里聚会的越来越少了。”何维德感叹道。 何维德偶然看到肖潇欲言又止,马上意识到自己冷落了同来的另一位记者了,于是果断地转向那位记者,主动问道:“请问这位美女,您贵姓芳名?” 肖潇立马介绍道:“何总,这位美女记者叫牛牪犇。她的报道,和她的名字一样牛!” “何总,我是专门讲工商界故事的专题记者。”牛牪犇介绍道。“我对你的崛起,非常感兴趣。不知何总,愿不愿意和我,和大家分享你的故事?” “故事讲好不容易。”何维德答道,“稍有不慎,轻则被人说成脑壳杠,拽得很,重则被误会成浮夸和吹牛。” “那要看故事经不经得起时间的洗练,经不经得起历史的考验。 只要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真实故事,即使一时被人误会误读误判,迟早也有一天也会恢复本来事实的。” 牛牪犇古井不波地说道。 看来,这个牛牪犇采访的故事多了,见证的荣衰多了,阅读的历史多了,对任何事情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判断。 但在现实生活中,坏就坏在这个“迟早”上。 一旦“迟早”,又有几个企业经得起“迟早”的折腾的?等到那一天恢复本来事实时,企业恐怕早就倒闭了。 第(2/3)页